,也不愿意在寝宫里安歇。这么巧,李尚书就提出了‘定都’的建议,而皇上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爹爹不觉得这很奇怪?”
那李尚书也不知是摸准了皇上的喜好,还是根本就被暗中授意,特意挑了个恰当的时候将此事提出来。皇上当即将那道“定都”的旨意发出去,算是对群臣的试探,也是一种铺垫;而今北方布防空虚,又逢蒙古骑兵来犯,正好到了付诸实行的大好时机。
“从皇上的种种态度来看,他喜欢北平更甚于应天府,但是就算有心将都城搬过去,涉及祖制,又将耗费数年之功,不是那么轻易能去做的。现在却不同了,北平的防务牵扯到朝廷安危,且是皇上自己结的死疙瘩,不能指责,不能深究,又想要彻底根治,不如用一个三全齐美的办法。”
“什么三全齐美的办法?”
朱能问完,自己就先恍然一怔,“你是说迁都?”
朱明月点点头,“一旦将都城迁至北平,重新回到燕军驻守之地,既能根治北方的隐患,又给了皇上一个台阶,并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永乐’年号真正成为正统,解决了皇上心有所想、口却难开的事,难道不是三全齐美?”
此时此刻,皇上也许正等着一个人,将这个提议说出来。
“这倒的确是……是个好办法……”
朱能被说动了,有些激动,又有些踟蹰,很多之前从未想过的、没留意过的事情,他开始在心里仔细地琢磨。但他又觉得满腹忐忑、心事重重,“这可是大事。大事,需要慎之又慎……”朱能摩挲着那道奏本,喃喃说道。
是大事。
但皇上早就想好了,何时做、怎么做,只是时间问题。
“月儿,你是如何想到这些的?”
朱能看着她,有宠爱也有赞叹,说罢,又兀自道:“你瞧爹,差点忘了,我闺女原就是御前掌席,论资历,比起那些书吏来不知强出多少!”
朱明月道:“女儿哪有什么资历。这事也并非只有女儿能想到,御门前的朝臣们一向最懂得揣摩圣意,怕是早也想到了。只不过这差事最终落在爹爹头上,爹爹怕是要当那先出头的椽子了。”
还有一个原因,朱明月没说。
天底下最出类拔萃的一群人,其实都集中在庙堂。帝都易主之后,那些治国之才不是被株连,就是心灰意冷地出仕,现今围绕在皇上身边的旧部,再有能耐,一人也无法当百人用。百废待兴,能臣缺乏,否则刑部掌印也不会推到爹爹的手上。
像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