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与外部隔绝,现时国内的医疗体系中,实际上是中西医并举,在很大程度上,中医还要略占上风。
可是,来自未来的记忆告诉石月河,这是中医最后的高光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检测仪器和方法的引进,各种特效西药的仿制,中医从教学领域和医学实践领域全面溃败。
一些极端学者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要全面否定中医和中药。这些学者有一整套颇能自圆其说的逻辑,而面对西医精确诊断和快速疗效的冲击,加之一大批有经验的老中医年事已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年轻的中医或者投入西医环抱,或者固守一隅苟延残喘。
也许,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石月河并不是坚定的中医派,但是作为有千年传承的中医,应该得到科技的加持,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造福于华国人民。
徐秋燕在讲台上,像是邻家姐姐一样,围绕中草药和中医娓娓道来。
“传统中医,从诊断上,讲究望闻听切,继承前人的经验总结和个人的长期行医实践,往往每个人都能够形成一套诊断标准,虽然方向一致,细节上却各有特点。
于是,我们就看到,有的中医擅长于治疗胃病,有的一声专治跌打损伤。
与此同时,在方剂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以小柴胡汤为例,都是治疗感冒发热,但是每个医生的用方又有差异,而且针对不同的病人,还有差异,例如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体虚之人和阳火旺盛的人。
这就给制药厂出了难题,我们都知道,大工业制造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源头药材本身,来适应这种统一性标准化要求。
以做普通的药材甘草为例,甘草作为一种常见中草药,广泛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痈肿疮毒等症状。在药经中描述为:味甘,性平。中医经常用甘草作为和药剂,以调和药方药性。
我觉得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从化学和生物学的微观角度,解刨分析甘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细胞结构,从而找到针对不同病症所发生作用的有用成分,这样不仅可以定性定量用药,减少不同药性递减冲销,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把一些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剂西药化,例如制作成片剂或者水剂。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有利于制药厂的大规模制造,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无效成分被病人吸收。
我们有一句古话:是药三分毒。
假如我们能够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