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②,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③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④,而乱之首也。前识者⑤,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⑥。故去彼而取此⑦。
【注释】
①上德不德:前一个“德”,是名词,道德。后一个“德”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不以为有德。②礼:指古时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⑧攘(rǎnɡ):捋起、卷起。攘臂: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扔:拉。④泊:通薄,浅薄。⑤前识:先知,有先见的人,据《韩非?解老》说:此指无根据的预测。⑥华:浮华,虚华。⑦彼:指上文的“薄”、“华”,即指“礼”和“前识”。此:指相对的“厚”、“实”,就是指“道”与“德”。
【译文】
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现它的“德”。低层次的“德”是做道德事、有意表现它的作为。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而无意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而有意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它,于是就卷袖捋臂地硬拉强拽人按礼行事。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讲“德”;丧失了“德”,然后才讲“仁”。丧失了“仁”,然后才讲“义”;丧失了“义”,然后才讲“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薄,邪乱的祸首。所谓先知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浮华,而且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而选取敦厚和朴实。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②。其致之③,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⑤,神无以灵,将恐歇⑥;谷无以盈,将恐竭⑦;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⑧。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⑨,此非以贱为本邪⑩?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
①得一:能够(与“道”)保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