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藩征得祖父和父亲的同意,索兴在
京留住一年,
等待参加明年的恩科会试。好在京师有一所“长沙会馆”,长沙府
的应试举子住在里面,花费极少。
曾国藩在北京居住一年多,交游和眼界渐广。除了继续勤研
经史,苦修制艺术之外,忽对唐宋的诗和古文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他觉得可以任意发挥见解的古文,远比那拾古人唾余而又缚手缚
足的八股文,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又见京城中到处是名家题
字,书法精湛,令人歆羡,因而立意要写好毛笔字。
但到了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又没有被录取。他虽然颇
感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岁的年纪,将来的机会正多,这
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
放榜后,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旋。这时身边所
剩的盘费已经无几。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并与曾
国藩相识。因向易氏借了一百两银子做路费。经过金陵的时候,却
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忍释。一问价钱,
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心中暗自盘算:好在从金陵到湘乡,
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随身所带的一些
皮袍冬衣,反正这时也穿不着,送去当了,勉强还可凑足回家盘
费。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
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到家以后,曾麟书见他花了上百银子,买了几箱书回来;带
去的衣箱,都装满了书,衣服却不见了。问明缘故以后,不仅没
有责备,反而高兴地鼓励儿子:“你借钱买书,不是坏事,我乐于
替你还清欠款。但望你要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
道光十八年,又值三年**。曾国藩家中为了上次的进京会
试,偿还易家借项,已无余款可供再度进京的旅费。幸得亲戚族
人帮忙,借来三十三吊钱,才得成行。到得北京,已只剩下三吊。
倘若这一科再不中,少不得又要举债回家了。那时像这样苦的考
生真是不多。
三月礼部会试,得中第三十八名进士。接着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