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是在十几米深,看起来和普通地铁的深度已经差不多。
杨铭等人跟着亚历山德罗夫出来。
杨铭等人看到一个如同六边形的很大的空间。
然后站在这里的走廊上,杨铭等人看过去。
看到一个庞然大物在那。
这就是人造太阳,也是一个大规模的聚变能实验堆。
“杨爵士,这就是我们苏连研发的人造太阳。”一旁的亚历山德罗夫说道。
这个装置,就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
其装置中心是高温氘氚等离子体环,其中存在15兆安的等离子体电流,核聚变反应功率达50万千瓦,每秒释放多达1020个高能中子。
等离子体环在屏蔽包层的环型包套中,屏蔽包层将吸收50万千瓦热功率及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所有中子。
在包层外是巨大的环形真空室。在下侧有偏虑器与真空室相连,可排出核反应后的废气。
真空室穿在16个大型超导环向场线圈(即纵场线圈)中。
环向超导磁体将产生53特斯拉的环向强磁场,是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价值超过数十亿美元。
穿过环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超导线圈筒(中心螺管),在环向场线圈外侧还布有六个大型环向超导线圈,即极向场线圈。
中心螺管和极向场线圈的作用是产生等离子体电流和控制等离子体位形。
其实,现在国际上研发的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外观模型上述系统整个被罩于一个大杜瓦中,坐落于底座上,构成实验堆本体。在本体外分布4个10兆瓦的强流粒子加速器,10兆瓦的稳态毫米电磁波系统,20兆瓦的射频波系统及数十种先进的等离子体诊断测量系统。
整个体系还包括,大型供电系统、大型氚工厂、大型供水(包括去离子水)系统、大型高真空系统、大型液氮、液氦低温系统等。
如今,苏连这个人造太阳看起来似乎简单一些。
实际上,也不简单。
苏连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发,就开始投入很多的资金。
而且,还进行了多次的更新换代。
“杨爵士,作为聚变能实验堆,要把上亿度、由氘氚组成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磁笼“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这将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上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