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上来的人才林林总总之下,也就那么二三十个。
这可是举国范围的招聘,才二三十个人才,对比后世一个公务员招聘的人数,实在是让人不得不生出唏嘘之心。
会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就是人才的确太少,读书的成本太高。
能够有条件读书的人,多半本身就是公卿世家,就算有极少部分是靠自己的能力或者财力习得知识的,多半身份也有点问题,譬如是奴仆出身或者说是商人子嗣什么的。
大汉朝大方向还是讲究“英雄不问出处”,毕竟当皇帝的就不是什么勋贵出身,选人才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太在意这个。
但依托于大汉的择才制度,这种人一般唯有通过他人的推荐,才能够进入到上层人士的目光之中,如果想要去自荐的话,只怕连这些人的大门都走不进去。
但是夏安然万万没想到的是,只过了三四日,他便接到消息说来应征的人约莫已经有百来人了。
这个数额实在太过庞大,在把夏安然吓了一跳之后也逼得他不得不动用非常手段,那就是笔试。
他只有通过笔试先一步地筛选人才。
这种方式前所未有,在他说出来之后,窦婴和郅都都呆了下,随后二人感兴趣地问何为笔试。
作为出题人,夏安然毫不在意地将其概念说了一下,引来二人深思的目光。
西汉朝的招聘多半以面试为主,下头推举上来的俊杰甚至还要帝王亲自面试,而各藩国推荐上来的则是由九卿进行面试。
没有笔试这倒不是当皇帝为了节省这点开销,而是因为没必要。
还是拿景帝举例子,上次他择选人才之时由他亲自面试的人也就那么十来个,里面通常也只有一两个是最终能用的,其余的也不过是随手找个角落把人塞进去罢了。
面试时候还要排除见到帝王不敢说话的、结巴的、长得丑的、因为路途太远不愿意来上班的、不会说官话的、被当地官府截留的,总之对于帝王来说,就这么点人见一见聊聊天还真不算是太困难。
但是夏安然招聘工作就不一样了,旁的不说,他这是择近就业啊。
而且诸侯王在此时等同于一郡太守,放到现代,也不过是市长的等级,加上他自就藩以来所表现出来的亲民态度,以及招聘的低门槛,加上中山国本也算是人口大国且相对富庶平和,一句话「肥差也」!
还有一点,夏安然的年纪小,年少的国王可不就意味着好忽悠嘛,自是有不少人准备踏着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