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渐渐随着时间淡去的友谊, 因为小辈的视频重新联系上,着实令人惊讶和感慨。
熠熠的妈妈对他们格外了解, 方兰对于经业一家的事情知道得不多。
于是,她们简单寒暄了几句,说了说熠熠的天赋,约了下次再聊,便转头去问柏辉声。
老一辈的陈年旧事,柏辉声听过不少。
他说,当初遗音雅社首演, 演奏者与乐器名扬四海,时常会有人慕名而来, 瞧瞧这些唐代的古董。
冯元庆他们本就是为了战争募捐,总不能恃才傲物、冷脸相迎。
因此,人来人往, 冯元庆便认识了清泠湖戏班的于经业。
清泠湖戏班也是当时热闹非凡的园子,但是有了遗音雅社之后,戏班的大主顾,总爱在于经业面前提及稀罕的十弦琴和编钟。
于鼓师好奇, 同样学的敲击乐器,所以跟冯元庆还算有共同话题。
所以,他常常来遗音雅社,见冯元庆敲钟, 就和冯元庆说钟。
见冯元庆拉二胡,就和冯元庆说合奏。
“二胡和编钟都是师公在表演, 找不出第二位乐师。”
方兰脸色稍稍好了一些, 笑道:“这也是缘分, 让于先生帮了师公、帮了遗音雅社的忙。”
有了鼓师和冯元庆合奏, 那么编钟进入遗音雅社的合奏名单,顺理成章。
戏班有戏,他就去敲鼓。
遗音雅社有演出,他就去敲编钟。
虽然不是什么声乐大家,但是他经验丰富,驾驭相似的敲击乐器,自然不在话下。
只不过,经验丰富的鼓师,敲奏的编钟与冯元庆这样追求古韵古音的研究者不同。
他喜欢随性发挥、即兴敲奏,还能单独用编钟,敲出些昆曲、越剧常演的节奏。
按冯元庆告诉柏辉声的说法,这位鼓师时时能做“雨点急急,雷声阵阵”音,颇有新意。
好景不长,日军占了清泠湖,戏班子早就散了场。
遗音雅社一停演,于经业就离开了清泠湖,了无音讯。
又过了十来年,冯元庆回国。
再见面,于经业已经是西洋乐的乐师。
敲的是小军鼓,穿的是绿军装,再也不谈编钟、二胡、鼓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旧文化,他们也就渐渐淡了交际。
钟应安静的听。
年代久远的事情,经过一代一代的转述,竟然有些民间高手、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