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的夜晚寂静而安宁,油灯的光忽明忽暗,张载坐在桌案前久久凝神,手中握着的笔迟迟未落。
他感觉胸中有一股热流在涌动却找不到出口,仿佛在酝酿着什么,有什么东西好像在等待着被写下。
辞官之后的张载每日里看着农人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以换取微薄的收成。
有次一位农人背着刚收上来的粮食对张载说,地里长出来的哪是粮食,那是命啊。
是命啊……土地是百姓的命……
而百姓,是家国的根。
若连根都不安,国家如何稳固?
张载合上书凝神望着窗外,作为读书人,他不能只满足于书中的思考,他要给这天地、这生民、这历史留下一份回答。
他又回到桌前,拿起笔,凝神片刻,终于写下了第一句话:为天地立心。
天地无心,万物失序,人是天地的灵魂,人心则是天地的本源。
若是读书人能为天地立心,教人明辨善恶,那天地就不会失去方向。
张载笔未停,又写下第二句:为生民立命。
饥荒、劳作、死亡仿佛是命运注定,但是张载不信命不能改,生民的命应当由他们自已掌握。
笔尖流转,第三句呼之欲出:为往圣继绝学。
古往今来,圣贤之道犹如长河,可不时发生的动荡总将这长河截断,礼崩乐坏,绝学失传,世人便失去了方向。
张载想将先贤未尽的学问都传承下去,将被截断的河流重新续在一起。
最后,张载想了很久,提笔写下了最后一句话:为万世……开太平。
写完后已是清晨,张载看着外边劳作的人,看着玩闹的孩童,看着悠闲的老人。
他知道,这就是他一生所追寻的答案。
后来张载又一次应召入京,那时候的他已经是疾病缠身,拖着病体入了汴京,可说出的话却没有人听。
他只能又拖着病体回到横渠,没多久便于横渠溘然长逝,享年58岁。
楚易安说着内心深处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尤其是说到张载写出横渠四句时,眼眶已是微微湿润。
单纯的文字不能描述她此刻的心情,她详细了解过那段历史,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才万分感动。
秦胜听着听着眼睫微微垂了下来。
他看着楚易安,看到她眼底的激动,他知道,那是楚易安对自已民族文化底蕴的自信。
她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