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我两张选民证,一张写着父亲的名字,另一张写着“韩桂英”。我看着那张选民证先是一愣,随即就明白了,这张是母亲的。我急忙环顾四周,赶紧把选民证装进了衣兜。
我从来没听人叫过母亲的大名,长辈称呼她“绪林妈”,平辈人叫她十一嫂,晚辈人称呼她“十一娘”或“十一婶”。母亲的大名只写在户口登记册和选民证上,很少有人知道。成年之后,我常因此而为母亲感到不公。
母亲的乳名叫“金桃”,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我是读高中时才知道的。那年收到舅舅的一封来信,抬头的称呼是“金桃姐”。听母亲讲,舅舅读书不多,只是小学毕业。信肯定是舅舅请人代写的,“金桃姐”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很见功力,比我的字好多了。我给母亲念信,不知怎的念母亲的名字时我有点口涩,很不好意思,甚至脸都红了。我还偷眼看了一下母亲,母亲兴奋异常,脸上泛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这是我从没有见过的。
母亲的大名不知是她自己起的,还是别人给她起的,我没问过母亲,母亲也没给我说过,不得而知。中国妇女叫“桂英”的太多太多,我觉得母亲的大名有些俗了,远不如她的乳名好听。
前面说过,母亲的娘家在泾阳。母亲曾无数次地给我讲过她的娘家——泾河岸边的一个村子,土地平展肥沃,泾河水清亮清亮的,河中有小船荡悠悠;每年春、夏、秋三季,河边挤满了浣纱的小媳妇大姑娘,一片欢声笑语,笑声赛过银铃……母亲每每给我说起这些时,脸上就现出甜蜜的笑容,似乎回到了少女时代。我也完全被母亲的情绪感染了,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后来我去了一趟舅家,舅家是个好地方,但没有母亲给我描述的那么好,这多多少少让我有点失望。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没有回过一次娘家。不是母亲不想回娘家,皆因家中贫寒所致。其实杨陵距舅家只有一百多里路,可父母亲辛劳一年却攒不下去舅家的盘缠。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母亲都要念叨回娘家看看,可家里的光景实在恓惶,拿不出路费,母亲的希望年年都化为泡影。我上中学那年,母亲信誓旦旦地说:“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娘家一趟!”她憋足劲儿地纺线,纺完了自家的棉花又给别人纺,一个冬天下来积攒了二十块钱。母亲兴奋地说:“春节一过,初二就带你去泾阳舅家。”我便满怀希望地盼着过年。要知道,我长这么大还一次也没去过舅家,不知道舅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