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的味道,体会到了最贫穷、最简单的生活。
曹谷溪老师与路遥、史铁生是朋友,对他们二人相当熟悉。他说,史铁生当年在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延川县有三道川,分别是永平川、文安驿川和清平川。史铁生把清平川写成了清平湾。照此说来,清平川就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原型实景地。“遥远的清平湾”看来也并不遥远,它一直在作者的心里,作者深深地眷恋着它,所以才能清楚地记得清平湾的地貌及风土人情。黄土山上的谷堆、麦垛,拦牛的白老汉、留小儿,清明节时吃的“子推”,两个说书的盲人,牛群的争斗……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部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因此获得了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是众望所归。余以为这也是史铁生最好的一部小说。
1991年,史铁生出版了《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即使没有其他作品,1991年的文坛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已经是一个丰年了。”著名作家韩少功如是说。时至今日,我一直以为《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散文创作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一座高峰。
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痛苦,但他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时光轮回;在这里,他思考了生与死这个人生的命题。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自然会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想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是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余以为,史铁生做到了。
史铁生和路遥是同龄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不凡的辉煌业绩。然而,他们又截然不同。曹谷溪老师坦诚地说:“我和路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心,但史铁生没有。他对人性和生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很不一般的高度,他没有任何功利心。”正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因之,余以为史铁生作品的生命力会更长久。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