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也得有认识的报社吧,可惜的很,老兄我来了大半个月,还没能和那些大报社联系上,他们之前申办也并非是我批准的,投稿过去人家也不一定接受哇。”
陆玉山高深莫测的笑道:“那真是巧了!今日我与顾兄前来,可不正是为了找总长您批一个新办的报社嘛?”
“噢?是陆兄和顾兄合伙办理的?”
“那倒不是,而是受人之托。”陆玉山这话跟找心理医生咨询的时候,开场就是一句‘这是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一样,大家心知肚明。
“哦,朋友啊,哪位朋友竟是能让顾三少爷和陆兄一块儿来作保啊?”
“就是一个朋友,他叫高一,是华清大学的学生,来到天津后就准备要办报社了。”顾葭说。
易宛秋想了想,忽然笑道:“这还真是巧了,我似乎在哪儿听过这个名字,哦!对了!报纸上似乎有写啊,就是那个凶杀父亲的学生的朋友嘛。顾三少爷,不是我劝你,你可不要和这些穷酸读书人走太近了,他们都脑子不太正常,成天唧唧歪歪无痛呻吟,有本事他们都当兵去啊!真是一天天吃饱了没事儿干,只知道抗议抗议。”
顾葭不置可否,每个人选择的路不一样,若是大家都当兵去,那么文学界也不会有这么精彩的世界了。
换个角度来讲,顾葭认为精神上的荣辱与共和是非观比打仗更重要,连这些列强划分了租界,被国内各地赔偿后,都晓得让那些地区不许再说汉语,而是学习他们国家的语言,而反观国内到处都是上不起学的孩子,童工倒是一茬接一茬。
长此以往下去,顾葭几乎都能想见未来是什么样子,慢慢慢慢地,大家或许都不会说汉语了,然后大家都不会用毛笔写字,都看不懂那些美丽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才是一个国真正的消亡。
顾三少爷很少想这么深刻的问题,如今忽然想到,可他似乎除了难过,没有什么法子可以改变,也不能改变,他不如那些文笔斐然,下笔如有神的文豪那样,三言两语,在既讽刺社会又能够不让当局抓到把柄的情况下,让读书人看了潸然泪下。
这种精神是一种以一及广的传递,一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确,我就看不惯那些成天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但一码归一码不是吗?”陆玉山再次掌控话题的主动,轻而易举又让易宛秋将视线从顾葭身上挪开,“我顾兄你也知道,大好人一个,那高一自己没有门路,他便自告奋勇,说和你认识,你又是再好不过的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