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属性:《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
出,勿止。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咳疟。
论证(共七条)
属性: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
故
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辨也。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
也。
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
谨衣被。
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
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
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也。
又有不慎口腹,
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
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也。
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
凡以
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
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
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
治宜察气之虚实,
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
此与阴暑之治,大有不同,若或因暑之名,而不分表里,
不察阴阳,则误人不浅矣。
一、阴暑证,或在于表,或在于里。
惟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
总由恣情任性,不慎风寒
所致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