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世家-《白话二十四史版本》

燕召公世家(第1页)

Hc《燕召(shào)公世家》记载燕国自召公姬奭(shì)受封至秦国灭燕(约公元前1044—公元前222年),共计约八百二十二年的历史。

召公蔽芾甘棠

姬(生卒年不详),姬姓,西周宗室,与周武王、周公同辈。

因采(cài)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故称召公、召伯、召公。

召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市),建立燕国,派大儿子姬克前去治理封国,自己留在朝中辅政。

周成王继位后,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摄政,行使天子的权力。

当时,天下还很不太平,周公与召公商量,决定将国土从陕地(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划开,陕地以西是周族的大本营,没有战乱,由召公治理;陕地以东有诸侯叛乱,由周公平定。

召公出城巡视,不占用民房,在当地一棵棠梨树下判决官司,处理政事。

从公侯到平民都能得到妥善安置,没有人失去常业、居无定所。

因为光明正大,一视同仁,百姓十分信服召公。

召公善于治理,周朝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后方经济得到巩固,为周公东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召公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为“成康之治”

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召公死后,百姓们怀念他的政绩,不舍得砍伐那棵棠梨树,以诗作《甘棠》歌颂他。

诗歌说:“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

意思是“茂密葱郁的棠梨树,不剪不砍养护好,曾是召公居住之地。”

姬哙禅让致乱

姬哙(kuài)(?—公元前314年),姬姓,燕氏,蓟都人。

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别称燕王哙。

姬哙即位是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周初与燕国一起受封的诸侯国,所剩无几。

燕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地处北方,一直恪守周制,对上古时期的“禅让”

“好贤”

“行仁”

很推崇。

姬哙深受这种氛围影响,不听音乐,不建台阁,也不游猎,而是亲自耕种,忧心民生疾苦,梦想回到尧舜禹(yǔ)时期,拥有古代圣王的道德。

当时,燕国的国相是子之,位高权重,与纵横家苏代关系密切。

公元前318年,苏代代表齐国出使燕国,姬哙问他:“齐王这个人怎么样?”

苏代说:“齐王不信任大臣,成不了大事。”

姬哙听了这话,更加信任子之,却不知道苏代是故意为之。

燕国大臣鹿毛寿看出了姬哙的心思,对他说:“大王不如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但天下人都会称颂大王有唐尧一样的美德。”

姬哙于是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的地位更加尊贵。

这时,又有人建议姬哙将官员的任免权交给子之,姬哙便把任免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员的印信都交了出去。

子之行使国君的权力,姬哙反而成了臣子。

子之执掌国政三年,燕国大乱,人人心怀恐惧,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谋划攻打子之。

齐国众将建议齐宣王出兵,宣王派人联络姬平,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姬平便聚集党羽,派市被包围王宫,攻打子之,但没有打下来。

市被和百官马上倒戈,反过来攻打姬平,结果市被战死。

燕国内乱持续好几个月,死了好几万人,民众朝不保夕。

大儒孟轲当时在齐国,对齐宣王说:“现在正是讨伐燕国的好时机。”

于是齐宣王派出大军讨伐燕国。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