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是曹魏当时东南战区最高军事统帅,文武双全,能征善战,且战功赫赫。曹休在任期间,屡次兴兵侵扰东吴边境,且多有斩获,令孙权大为头疼。为了对付曹休,陆逊献上诈降计,欲引曹休出兵,于半路伏击之。
一番考察,孙权选中了时为鄱阳太守的周鲂。鄱阳与扬州毗邻,是魏吴两国的交界线。而周鲂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猛将,智勇双全。周鲂接令后,接连给曹休修书七封。信中,周鲂无中生有,谎称自己曾多次受到孙权非难,担心被迫害,故打算以鄱阳郡归降北方,效忠曹魏。同时又把“起义”的时间地点一一告知,并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为了把戏份做足,进一步地蒙蔽曹休,孙权在周鲂给曹休写信前后,先后七次派出“特派员”到周鲂处无事找事。其中一次,周鲂“被迫”来到“特派员”下榻之处高调削发请罪,以示忠诚。
这让原本对周鲂投诚半信半疑的曹休,在得知此事后,遂对其投降一事深信不疑。到了约定日期,曹休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接应。大军行至石亭,遭到周鲂军和陆逊军的前后伏击,魏军不备,顷刻间溃败。
前两次,主动用间者皆为东吴,且计策全部成功,让曹魏深刻意识到“间谍”的厉害。
于是,第三次“间谍战”由曹魏主动发起。
石亭之战三年后(230年),魏明帝曹叡亲自策划,欲扳回一局。经过一番秘密选拔,曹叡把目光瞄上了一位年轻人——隐蕃。隐蕃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深谙律法,且对“曹魏”足够忠诚。
曹叡秘密召见隐蕃,令其诈降入吴,谋取廷尉一职,伺机陷害、离间吴国大臣,挑起内斗。
当年二月,隐蕃趁着夜色渡江“叛逃”,投奔了东吴。
刚入吴地,隐蕃并未引起孙权的重视,也未安排任何官职。见此,隐蕃毛遂自荐,上书孙权,除了表达不满外,还围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诸多颇有建设性的改良之策。
书信上达后不久,孙权便把隐蕃请进宫来。隐蕃开门见山,分析形势,指出弊端,一一提出对策。孙权一见倾心。第二天即任命隐蕃为廷尉监。
东吴一干大臣,见隐蕃受到孙权的青睐,官居要职,且年轻有为,皆前来交结,一时间,隐蕃府前几乎天天车水马龙,宾客满门,热闹非常。但羊衜、杨迪、潘浚等部分官员则始终对隐蕃保持一份警惕,坚持不与其来往交流。
建兴九年(231年),从间谍战中屡屡获益的孙权又故技重施,令中郎将孙布诈降诱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