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一下家里的困顿生活。
说到“撵月亮”,不能不说说我的三妈。
三妈的娘家在河南,具体在哪个县她说不清。她不识字,七八岁时被人贩子卖到了陕西,几经转手最终嫁给了三伯。
三伯家里穷,父母去世早,为了活命他去当兵。他个头不高,却很精干,说话口无遮拦,说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跟红军的队伍打过仗。三伯说,他要是识字,早都当上连长了。他当兵七八年,还是大兵一个。抗战结束后,他解甲归田,父母已经去世,两间茅屋也倒塌了,他只好住在城门楼上以打更为生。
那年三妈讨要来到村里,三伯在旁人的撮合下娶了三妈。三伯的脾气很臭,动不动就打三妈,三妈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尽管如此,三妈似乎从没产生过离开三伯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后,搞选民登记,生产队会计问三妈叫啥名,三妈说她叫妮儿。河南人把女孩都叫妮儿。会计又问她姓啥,她说姓宋。会计说:“‘妮儿’这个名不好听,我给你另起一个,你就叫‘宋胜英’吧。”从此,三妈就有了大名:宋胜英。
三妈嗓门洪亮,有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不靠谱,加之她是河南人,村里大人小孩都叫她“河南担”。我从没这样喊过她,一来她是我的长辈,更重要的是我吃过她的奶。我虽然不记得了,但母亲给我说过,襁褓中我缺奶吃,恰好三妈刚生了女儿,奶水很足,母亲常抱我去她家蹭奶吃。母亲说为了让三妈给我喂奶,她给三妈纺线、织布,还给过粮食——三妈不会纺线织布。
那年月家家户户都穷,三妈家尤甚。三妈养了五个儿女,三伯一个人挣工分,加之家底薄,日子很难维系,三妈就出门讨饭。三妈打小就讨饭,所以她并不把讨饭当不光彩的事。每天夕阳下山,她挎着篮子满载而归,篮子里是黑白不一、大小不一的馍块。她碰见村里的娃娃,就从篮子里取出一个馍块递过去,没有哪家娃娃不要的,娃娃们肚子饿呀。因此,三妈屁股后边常常跟着一群娃娃。记得一次母亲说她:“三嫂,你讨要也不容易,还是紧着家里的几张嘴巴吧。”谁知她满不在乎地说:“明儿还出门呢,饿不着他们。”那时讨饭似乎成了三妈的职业。
三妈天生一双大脚,那时是村里的“贼头”。她那个年龄的女人都是小脚(我母亲就是小脚),她打小就没有妈,因此没有缠脚,也多亏没有缠脚,让她家在那饱受饥饿的年代没受太大的罪。她白天讨饭时就顺便勘察好哪个生产队的苜蓿地在哪里、长势如何,晚上就呼三喊四叫上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