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中国近现代史不容偏废的一个侧面。在陕西关中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渭河两岸以及渭北高原,经常出没着一帮镖客,他们身上带有一种特殊的刀子,人们把这些镖客称为“关中刀客”。关中不出剑客,剑客文弱了些。关中汉子的脾气秉性是生、冷、蹭、倔。他们自嘲为“关中愣娃”。关中愣娃爱耍刀,所以关中出刀客。刀客们在刀尖上讨生活,他们带的刀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用好钢铁打造而成。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保私盐、保私茶,也保大户人家的千金、漂亮媳妇和金银珠宝,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遇到催粮要款的,他们眼睛向天,露着胸脯,敢跟当兵的玩命。到了火器时代,刀客与时俱进,不仅耍刀,更多的时候是玩枪。
刀客在官府的眼里也是土匪,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永远是被缉捕的对象。
翻阅大量史料,我对刀客、土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刀客、土匪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其种种暴行尽管有着人性深处“恶”的种子的萌发,但更根本、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极端不公和为富不仁行为,促使、导致、逼迫普通的民众为生存、为活命、为公道铤而走险,啸聚山林。可以说,是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中国土匪、刀客问题的不断出现。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我从小对关中的认知就是宝鸡、西安、咸阳三市,更官方的解释是“四关”(即潼关、散关、武关、萧关)之内,城市还需再加上渭南、铜川。关中是陕西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最优越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可在1929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生了特大灾荒,史称“民国十八年年馑”。有道是:“饭饱生娱事,饥寒生盗贼。”饥馑令民不聊生,也为陕西刀客、土匪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加之军阀混战,这一社会背景使陕西省会西安一度成为各色武装团伙的聚集、争战之地,更是对陕西刀客、土匪的蔓延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民国时期的陕西可以用“无时无匪、无处无匪”来形容,当时关中地区经济衰败,“当兵领饷”和“当匪行劫”成了很多穷人的选择。正是由于此,在关中渭北一带几乎每个村子都流传着刀客、土匪的传奇故事,甚至有些传奇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过三年多的准备,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景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与此同时,墩子、刘十三、马天福、马天寿、秦双喜、彭大锤、贺云鹏、喜凤、碧秀、许云卿、罗蛮蛮等人物形象也在我胸中日渐凸显出来。
我觉得可以动笔了。可如何去写?如何让人物活